当前最新:北境遗孤

2023-04-23 08:01:06 来源: 哔哩哔哩

苏/俄海军舰艇一览(二)

前言:

1.科普内容,不做商业目的。


(资料图)

2.仅对服役/退役/非保密装备分类,以2022年公布数量为准。

3.内容来源多样,主要数据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及相关期刊,无最终解释权。

4.手工整理,所知有限,如果有错误欢迎及时指出。 

одинокий парус

1144型(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1144 / 基洛夫级)大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数量/同型:

4艘(1艘现役、2艘拆解、1艘改装)

“彼得大帝”号(Пётр Великий[原“尤里·安德罗波夫”号 / Юрий Андропов] / 舷号099 / 现役)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Адмирал Нахимов[原“加里宁”号 / Калинин] / 舷号080 / 改装中)

“乌萨科夫海军上将”号(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原“基洛夫”号 / Киров] / 舷号090 / 2021年拆解)

“拉扎耶夫海军上将”号(Адмирал Лазарев[原“伏龙芝”号 / Фрунзе] / 舷号015 / 2021年拆解)

▼排水量

标准23750吨 / 满载25860吨(1144.1型) *公制

标准24300吨 / 满载26440吨(1144.2型)

●主尺寸:

全长251.1米 / 水线长230米 *公制

全宽28.5米

甲板高59米(龙骨至甲板最高点)

标准吃水7.8米

满载吃水10.3米

◆动力系统:

联合核-蒸汽轮机推进(CONAS)

2座КН-3/KN-3型(VM-16)压水热核反应堆 / 2×300MW(热功率)

2座ГТЗА-688/GTZA-688型主蒸汽轮机 / 2×70000轴马力

(配套2座KVG-2型辅助燃油加热锅炉)

4座GTZA-653型蒸汽轮机发电机 / 4×3MW(仅提供全舰用电)

4座辅助燃气轮机发电机 / 4×1.5MW(仅提供全舰用电)

双轴双桨双舵

■航速:

设计最大航速31节

★续航力:

理论无限(每10年更一次换核燃料)

1000海里/14节(蒸汽锅炉推进)

♠人员编制:

630~1030人

(含105~120名常驻军官、15~18名航空/参谋,水手员额视实际任务情况而定)

♥自持力:

60天

♣武备:

主炮/近防系统:

1座AK-130 DP型双连装70倍径130mm自动舰炮(最大射程22公里,最大射速35发/分[单装],备弹840发)

乌萨科夫号为2座AK-100型单管100mm舰炮

*1座AK-192M型“Армат/阿尔马特”单管70倍径130mm自动舰炮(仅装备改造后的纳西莫夫号)

6座CADS-N-1型“Кортик/Каштан/短剑/栗子”(音译“卡什坦”)复合近迫武器系统(CIWS,由2座AK-630K型6管30mm机炮+8枚9M311K型[即3M87,北约代号SA-N-11]近程防空导弹组成)

乌萨科夫号、拉扎耶夫号为8座AK-630M型6管30mm近迫防卫机炮

*6座“Панцирь М/铠甲-M”复合近迫武器系统(仅装备改造后的纳西莫夫号)

反舰系统:

20座П-700/P-700型(SS-N-19 Shipwreck“海难”)“Гранит/花岗岩”反舰导弹发射器

*10座八联装3S-14型通用垂直发射系统(仅装备改造后的纳西莫夫号)

防空系统:

12座八联装S-300F型(SA-N-6 Grumble“雷鸣”)“Форт/堡垒”回转式防空导弹发射系统(S-300P防空系统海军型、选装48N6E/V-500R/5V55RM三型防空导弹、备弹96枚,彼得大帝号为6座S-300F+6座S-300FM型[SA-N-20 Gargoyle“石像鬼”]“Форт M/堡垒-M”防空导弹发射系统)

4座4×8联装3K95型(SA-N-9 Gauntlet“臂铠”)“Кинжал/匕首/短剑”回转式防空导弹发射系统(SA-15“道尔”防空系统海军型、搭载9M330系列防空导弹、备弹128枚,未装备乌萨科夫号

*4座2×8联装Polymer-Redut“棱堡”通用垂直发射系统(仅装备改造后的纳西莫夫号)

2座双联装9K33-M/4K33(SA-N-4 Gecko“壁虎”)“Osa-M/黄蜂-M”悬臂式防空导弹发射系统(双弹仓,备弹40枚,未装备彼得大帝号)

反潜系统:

2座五联装533mm鱼雷发射器(搭载RPK-2 81R“Vyuga/暴风雪”[SS-N-15 Starfish“星鱼”]或RPK-6M“Vodopad/瀑布”[SS-N-16 waterfall“骘”]或APR-2E型火箭助推反潜/通用反潜鱼雷、备弹20枚)

乌萨科夫号为1URPK-3/4型[SS-N-14 Silex“火石”]“Метель/暴雪-M双联装反潜导弹发射系统

1座RBU-12000型(Удав-1、KT-153E)10管300mm火箭深弹发射器(备弹21/41枚)

乌萨科夫号为1座RBU-6000型[Смерч-2]12管212mm火箭深弹发射器

2座RBU-1000型(Смерч-3)六联装300mm火箭深弹发射器(单座备弹48/60枚)

(其余次要部分在此不一一列举)

☀雷达/电子系统:

搜索雷达组:

MR-800(Top Pair “顶对”)Flag“旗帜”三座标对空搜索雷达阵列(C/D波段,MR-600+MR-500合并组成)

MR-750(Top Steer “顶舵/顶板”)Fregat-M/A“军舰鸟-M”三座标对空/海搜索雷达(D/F波段) 

*MR-350(Podkat)对海搜索雷达(仅装备乌萨科夫号

火控雷达组:

MR-145/184 Lev-218-100(Kite Screech “鸢鸣”)火炮射控雷达(H/I/K波段,引导舰炮)

(配套DVU-2”挤压箱“光电定位仪[备份])

MR-123(Bass Tilt “椴木棰/低音帐篷”)Vympel“三角旗”火炮射控雷达(H/I频段,引导近防炮)

MR-90 3R-41(Top Dome “顶罩”)Volna“波浪”无源相控阵雷达(I/J波段,引导SA-N-6)

*MR-90 30N6-1(Flap Lid “活动盖”)TombStone“墓石”相控阵雷达(X[H/I]波段,引导SA-N-20,仅装备彼得大帝号) 

*MR-350 3R95(Cross Swords “十字剑”)火控雷达(G/K波段,引导SA-N-9,仅装备彼得大帝号)

MPZ-301 4R-33A(Pop Group "汽枪群")引导雷达(F/H/I波段,引导SA-N-4,未装备彼得大帝号)

1-RL144-M 3P-37(Hot Shot “热闪”)引导雷达(I/J波段,引导SA-N-11)

AZ-TSR-47(Tertciya “三度音”)引导雷达(控制箔条干扰器)

次雷达组:

MR-212/201(Palm Frond “棕榈叶”)Vaygach-U导航雷达

“飞屏”-B(Fly screen)舰载机机控/引导制雷达(TACAN/ATC,I波段)

“圆屋”-B(Round House)Privod战术航空导航雷达

“盐罐”-B存疑(Salt Pot)敌我识别雷达

声呐组:

MGK-335(PLATINA-MSE “白金”)综合声呐系统

MG-342(Horse Jaw “马颚”)Orion“猎户座”主/被动搜索/攻击舰壳声呐(中/低频)

VDS(Horse Tail “马尾”)Polinom主动搜索拖曳声呐(中频)

*MG-7(Braslet “手镯”)anti-saboteur 反制声纳(仅装备改造后的纳西莫夫号)

MG-35 Shtil-2 水下通信系统

电战:

MP-503 Kanttaa-M 电子干扰系统(ECM)

*MP-150/152(Gurzuf-A/B “古尔祖夫/边球”)雷达干扰系统(仅装备乌萨科夫海军上将号

MP-407 Start-2 电子干扰系统(ECM)

*MR-262(Ograda “围栏”)电子干扰系统(仅装备乌萨科夫海军上将号

PK-2/2M 箔条干扰发射器(配套2座ZIF-121型双联装150mm发射器,RL)

“锡人”(Tin Man)光电跟踪仪(HC/TACAN)

“酒桶”(Rum Tub)电子侦听器

“撞钟”(Bell Bash)激光侦察仪

数据链:

Лесоруб-44 战斗信息和控制系统(BIUS)

*Alley-2/2M 战斗信息和控制系统(仅装备乌萨科夫海军上将号

Korall-BN/Krilstall-BK 综合卫星通信系统

“低球”(Low Ball)卫星导航天线

“击球”(Punch Bowl)卫星通信天线

*Korall-BN/R-790 Tcunami-BM 综合卫星通信系统(仅装备乌萨科夫海军上将号

Tayfun-2 综合通信系统(CCS)

“击钟”(Boll Push)数据链天线

“皇冠钟”(Boll Crown)数据链天线

*Alleya-2/2M 综合通信系统(仅装备乌萨科夫海军上将号

(其余次要部分在此不一一列举)

✈舰载机:

3架Ka-25RT(Hormone “激素”) / Ka-27PL(Helix A “螺旋”[反潜专用型])舰载直升机(下沉式机库)

1144型巡洋舰(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1144,苏联绰号Орлан “海鹰”,北约代号Kirov class “基洛夫级”),是苏联/俄罗斯海军隶下一型大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本级舰是世界上仅次于航母舰艇(含两栖攻击舰等)外最大的水面战斗舰艇,也是唯一满载排水量超2.5万吨、使用核动力的现役重型巡洋舰。项目诞生之初原本是为针对美军潜艇而设计,在其后的不断改案中又重新定位为舰队制海中心、制衡包括潜艇在内的美军航空母舰打击群成为了其最终任务;其舰上共搭载超过500枚各式导弹/火箭助推鱼雷武器,因此其自诞生以来就素有“武库舰”、“航母杀手”之称号。因其强大的火力以及巨大的吨位,西方部分军事评论家又单独将本级舰划分为“战列巡洋舰”(Kirov Class Battle Cruiser,苏联方面则归类为“重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тяжёлый атомный ракетный крейсер])。本级舰的出现也对美国海军在上世纪80年代重新启用衣阿华级战列舰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级舰计划共建造12艘,实际建造入役4艘。由于其整体设计复杂、建设周期长,在苏联海军内部的研制计划中又被细分为1144.1(首舰)和1144.2工程(后续舰),因而相应的舰艇又被一些学者区别称为1144型以及1144.2型巡洋舰(1144.1型的核动力船体设计后续也用于建造了“乌拉尔”号大型核动力侦察舰[ССВ-33 Урал])。

首舰“基洛夫”号(Киров,也是唯一的1144.1工程)于1974年3月26日正式动工,1977年12月27日完工下水,1980年12月30日在波罗的海完成海试正式入役苏联北方舰队。至苏联解体时,共完工四艘、在建一艘,在编的五号舰“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Адмирал Флот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Кузнецов,1988年12月31日入编,1990年10月4日取消建造,未动工)及后续舰均取消建造计划。已完工入役的四舰在更名后继续于俄罗斯海军中服役。

1945年7月16日5时29分45秒,人类历史上首枚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中试爆成功;

1945年7月30日,美英中三国代表在德国波茨坦向日本发表最后通牒:如日本及其政府不接受投降,那将即刻面临“迅速和彻底之毁灭”。日本于同日拒绝接受;

1945年8月6日早上8点15分(日本标准时间),从天宁岛北田空军基地起飞的美国B-29型轰炸机“艾诺拉·盖”号(Enola Gay)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用于战争的枪式原子弹,绰号“小男孩”(Little Boy),约30%的人口(7~8万人)在原子弹爆炸及产生的风爆中当场丧生;

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02分(日本标准时间),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于战争中使用的核武器:MK-3型内爆式原子弹(绰号Fat Man “胖子”)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约20%的人口(4~7万人)当场丧生;

长崎轰炸行动6天后,1945年8月15日12时整(日本标准时间),日本昭和天皇向日本全国以录音电台广播的方式发表《终战诏书》,代表日本政府宣布遵从同盟国集团的无条件投降要求。

原子能,人类迄今为止能“掌握”的最恐怖的力量。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除了给日本带来了巨大震撼外,也对与日本仅一海之隔的苏联造成了巨大影响,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高层自然不会坐视这种大杀器仅为美国所拥有,所有人都清楚美国人真正想要什么(事后,也有部分任职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表示“向苏联展示军力”才是最后决定进行第二次原子弹袭击的首因,莫斯科方面自然对此事“心知肚明”)。

此前,苏联科学界虽然早在1930年代初就曾探讨过制造核武器的可能性,但由于原料稀缺以及战争的打断,真正的相关专项研究及制造项目直到苏联情报机构获知了美国秘密进行的“曼哈顿计划”之后才得到重视,并得以正式启动(美国政府之所以赶在波茨坦会议前进行核试验,其目的之一也是想以此对斯大林实施核恫吓,逼迫斯大林在战后欧洲与伊朗的利益划分上做出让步 *当时由苏联红军率先攻入柏林,西线盟军并不占优势)。

虽然有所落后,但好在这种落后还存在挽回的余地。1945年8月20日,斯大林签署国防委员会第9887号决议,正式成立国防“特别委员会”,全面领导原子能利用方面的一切工作,并由苏联政治局全盘控制先前的核武器项目。项目由时任苏联内务人民委员的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领导,还专门成立了执行机构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总局(即“对外情报侦察部”)负责具体行动,由时任苏联弹药人民委员部部长的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Ванников)担任局长。

1946年4月9日,苏联部长会议依托库尔恰托夫研究所(KIAE[КИАЭ],即“苏联科学院第2实验室”)正式创建了第11设计局(KB-11),开始基于美国的”胖子“原子弹、用武器级钚为核心设计原子弹图纸。得益于计划的举国体制,外加来自从德国获得的大量资料以及人员帮助(来自美国及西欧的“红色份子”援助也帮了大忙),有关该计划的工作得以迅速展开。1946年10月25日,计划的第首个重要成果:苏联第一座铀原子核反应堆(代号F-1)在莫斯科成功建造并试启动成功。

1949年8月29日,苏联首颗武器级原子弹RDS-1(РДС-1,代号Joe-1)于哈萨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试爆成功,苏联由此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并可独立制造核武器的国家。

如同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对苏联产生的震动一般,这次试爆同样也令西方尤其是美国感到惊恐,因为据美国情报部门此前的估计,苏联至少要到1953年才会生产核武器,英国方面则估计至少要到1954年。原子弹所释放出的放射性核裂变产物被美国空军察觉后,美国随即开始追踪放射性落下灰碎片的来源。仅不到一个月后,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在1949年9月23日向全世界公开发表声明:“我们有证据显示,在最近的几周内苏联发生过原子弹爆炸。”

这项声明如今被认为是冷战初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苏联确认拥有了原子弹,迫使美国进一步感到发展氢弹的必要性。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原子竞赛,一场即将改变世界的能源革命,由此开始。

时间来到50年代,此时,美苏两国几乎同时都注意到了核动力运用在军事中的价值,特别是在海军中。在得知大洋彼岸已经在考虑设计搭载和动力的大型航空母舰的计划后,1952年,苏联也开始在斯大林的推动下准备发展核舰队。

不过在当时,由于导弹、航母、潜艇等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一锤定音”决定战局的程度,因此苏联各设计部门针对水面舰艇也只是重拾起了因战争而被迫中断的火炮舰艇发展计划,并开始继续研究由斯大林首选的新型战列舰(尽管此时她们已经普遍被外界认为是过时的了),核动力设计首先应用的仍然是潜艇(不过由于钢铁之人对大炮巨舰的迷之热情,其实是考虑过核动力战列舰的,恐怖如斯)。

有了庞大的水面舰队计划,核动力的应用仿佛也只剩一个时间问题,没什么可担心的。但冥冥之中天注定,同美国最初决定发展大型核动力水面舰艇所遭遇的挫折一样,伴随着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的病逝,由其主导推动的苏联“大舰队计划”在瞬间陷入了停滞。随后上台的赫鲁晓夫不仅掀起了一场大规模针对斯大林的批判活动,同时在短时间内也迅速取消了由斯大林一手推动的“大舰队计划”。信奉“导弹万能论”的赫鲁晓夫对这些“旧时代的海上棺材”嗤之以鼻,不仅勒令停工了所有在建的大型水面舰艇计划,连一些已经服役的战舰也面临被退役拆解的风险。

水面舰队本身的安危都无法保证的话,就更别提发展核动力水面舰艇了。时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的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库兹涅佐夫(Николай Герасимович Кузнецов)自然不会同意这种“自断手脚”的行为,也因此与赫鲁晓夫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被借由“新罗西斯克”号(Новороссийск)战列舰在塞瓦斯托波尔港爆炸沉没一案于1955年年底被免职,于次年2月降为海军中将并退役。

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民用核电站在苏联卡卢加州的奥布宁斯克(О́бнинск)投入使用,开启了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序章;同年,美国人下水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舰艇“鹦鹉螺”号核潜艇,点亮了核动力科技树... ...

客观地讲,赫鲁晓夫的选择确有一定可取之处,避免了无意义的资源浪费;但其对水面舰队及陆军“一刀切”的手段也说不上高明。继任的红海军领袖谢尔盖·格奥尔基耶维奇·戈尔什科夫(Сергей Георгиевич Горшков)在对待苏共高层的态度上吸取了库帅的教训,采取了一种更为“柔和”的方式来迎合赫鲁晓夫的计划(不要大型水面舰艇?好,那以后都造“导弹载舰/大型导弹驱逐舰”好了)。虽然在客观上此举为红海军的水面舰队留下了一丝传承的火种,但是此前和美国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的苏联大型核动力水面舰艇计划,在这时就已彻底跟不上“山姆大叔”狂飙的步伐了。

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转机再次摆在了红海军眼前。此时,美国海军第三代战略核潜艇“拉斐特”级(Lafayette class SSBN)正式开工建造,并基于此打造了其冷战时期最庞大的海基核威慑家族(该级舰共累计建造服役了31艘同级舰。至1967年,包含前级在内美国海军共拥有4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可携带共656枚核弹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支水下核威慑力量);而彼时红海军水面舰队建设几乎全以反舰为主,严重缺乏强力的水面反潜力量。为应对美国海军的战略转变,反潜在红海军水面舰艇发展中的重要性又被大大提高,成为了与反舰“并驾齐驱”的“战略性任务”。

1961年,时任海军总司令的戈尔什科夫当选为中央委员。为满足新的要求,戈尔什科夫指出新舰艇设计不可避免的要增大排水量,其在对待此事的态度上步步为营、颇有成效,甚至最后所提出的发展“大型水面舰艇”(即航空平台,当然是以反潜为核心的...某种意义上的曲线救国了)的计划也很快得到了当时苏联军政要员的支持。

为了反潜,苏联开始决定营建自己的航母舰队,并且要加入战斗力更为强大的编队中心舰艇。但仅仅为了反潜这一项,还不足以让苏联高层下定决心建设一只蓝水海军,真正的转变直到不久后一场“深刻危机”的到来才得以出现。

受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苏联高层强烈认识到,没有一支可以在重要海域遂行任务、保持对敌威慑的水面舰队是无法自如的展现自身意志并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的;两年后,赫鲁晓夫被迫“退休”,急于挽回苏联国际形象的勃列日涅夫为红海军的建设大开绿灯,大型水面舰艇建造计划自此终于重获新生,开始朝远洋型海军迅速发展。海军装备建设也紧追时代脚步开始转向水面舰艇和核潜艇并重的发展战略,“隐忍”了近十年的红海军迎来了水面舰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当然少不了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遇到的石油红利的支持)。

(该部分建议对照阅览):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1961年9月9日,世界首艘核动力水面战斗舰艇——美国海军“长滩”号(USS Long Beach,舷号CGN-9)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正式服役;

1961年11月25日,世界首艘核动力航空母舰——美国海军“企业”号(USS Enterprise,舷号CVN-65)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式服役;

1962年10月6日,世界首艘核动力驱逐领舰——美国海军“班布里奇”号(USS Bainbridge,舷号DLGN-25)核动力驱逐领舰正式服役;

1964年7月31日,由“企业”号、“长滩”号与“班布里奇”号所组成的美国海军“第一特遣舰队”(Task Force One )从直布罗陀出发,依照1906年美国海军“大白舰队”环球航线再次开始了环绕地球的航行,即“海轨行动”(Sea Orbit)。这是世界海军史上第一支全部以核动力舰艇组成的舰队,航行共耗时65天,总航程30216英哩(约48345公里),中途没有进行任何补给,向全世界展现出了核动力的超长续航。

从“拉斐特”级开始批量建造服役开始,虽然美国海军的战略目标已经全面转向了水下,但同时对水面力量的保持依旧没有丝毫的怠慢(抱歉,有工业实力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相继推出的各种核动力水面舰艇让美国海军在四大洋出尽了风头,也迫使红海军开始思考发展自家核动力舰艇的可行性了(一方面,搭载安静且高效的核动力的反潜力量在反制敌方潜艇时自然更为游刃有余,即使不考虑美国人的核潜艇,当年进入快速发展期的红海军客观上也需要可以长期与远离沿海基地运行的远洋舰艇,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同样也是核动力,其实从这点上讲,拥有众多海外基地的美国反而更没必要发展水面核动力舰艇...果然是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啊.jpg;而另一方面,面对对面的核动力舰队,若此时再不拿出点表示,面子上就真挂不住了...)。

由于大环境有利于发展海军,外加戈尔什科夫在部长会议上的大力争取,1968年,红海军新一代导弹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启动;1969年,北方设计局(Severnoe Design Bureau,即“第53中央设计局”)正式担负起设计任务,设计工程代号“1144型反潜舰”(注意与后续1144型“基洛夫”级进行区分)。

在设计之初,1144工程打算套用同时期的1134B型巡洋舰(即“喀拉”级巡洋舰)的设计模板,建造一型排水量在8000~9000吨级、搭载核动力的反潜型巡洋舰(此时的舰体设计案类似后来1164型的设计)。但勃列日涅夫等苏联中央高层更钟情于“大家伙”(隔壁核动力航母都搞出来了,你们才造个不到一万吨的小船?.jpg),因此并不满意于这个初始设计案。而在设计局内部的谈论过程中也发现,要在8000吨级的舰体上塞下核动力包,同时兼顾强力的反潜及防空能力,显然也不太现实;1134B型巡洋舰由于搭载了新一代燃气轮机动力组,因此在同等吨位下相较于1144工程可以塞入更多的反潜及防空设备,性价比明显要更高(当时就有人指出,1144工程这种设计不过是放大版的核动力58型巡洋舰[即“肯达”级],除了核动力外将“一无是处”)。

因此,海军方面又提出了“两舰战术”,即再设计一型防空型核动力巡洋舰,与专职反潜的1144工程协同配合,项目代号“1165”。设想中,1165工程排水量将在10000吨上下,配备强大的防空与反舰火力。由此,将防空、反舰与反潜分别搭载在两种战舰上,作战时相互配合,提供更为高效的攻击能力。

不得不说,“两舰战术”确有很多可取之处,可以快速充实红海军比较“瘦弱”的水面舰队;但这一思路也显然不太会得到偏爱“大家伙”的高层的青睐。由于红海军的战略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跟随美国人的步调在接二连三地改变,因此关于核动力水面舰艇“到底该承担何种功能”的讨论从设计局到海军部从未停止;各种设计方案种类迭出,一改再改,甚至直到1970年才刚刚初步确认了1144工程的主要武器指标,1165工程则随着反舰导弹的发展迭代变动更加频繁。

最终,设计师们接受了现实,为彰显与美国海军“一较高下”的决心(同时满足高层的愿望),海军部决定将1144工程和1156工程合并,工程代号仍为1144,由北方设计局首席设计师鲍里斯·伊兹拉列维奇·库宾斯基(Борис Израилевич Купенский)操刀,戈尔什科夫亲自监督进行重新设计。对项目需求的不断增加反过来又反映在排水量的增加上,项目也迅速摆脱了狭隘的反潜专职向着多用途快速发展,舰艇吨位得到了大幅提高,方案几经修改,从15000吨再到20000吨,最后定格在了满载设计24300吨。

1971年5月25日,1144型巡洋舰正式批准定型。由于此前红海军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舰艇建造计划及经验(早先包括战列舰在内的各种大型水面舰艇建造计划都由于资金原因而半途而废),因此设计部门决定进一步将1144工程细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批建造,即1144.1工程和1144.2工程,在建造过程中不断收集数据用以优化后续目标。

1974年3月26日,首舰“基洛夫”号(Киров,也是唯一一艘1144.1工程)在苏联波罗的海造船厂(即SY-189海军造船厂)正式动工(后续舰也均在此船厂建造),建造序号800;1977年12月27日,舰体完工下水;1980年12月30日,在波罗的海完成海试后的“基洛夫”号正式入役苏联北方舰队,舷号181(该舰及后续舰在未来的服役时光中都经历过多次舷号/舰名更改)。

在首舰下水后的第二年,1978年7月27日,二号舰“伏龙芝”号(Фрунзе,也是1144.2工程首舰,很多人应该对他最熟悉)开始建造,序号801(后续舰艇均按此顺延),于1981年5月26日下水,1984年10月31日正式入役苏联太平洋舰队,入役舷号190;三号舰“加里宁”号(Калинин)于1983年5月17日开工,1986年4月25日下水,1988年12月30日入役北方舰队,入役舷号180;

四号舰“尤里·安德罗波夫”号(Юрий Андропов)于1986年5月11日开工,1989年4月29日下水。此后,受苏联解体的影响,造船厂制造能力急转直下,舰体建造遭到多次延迟;1996年,舰艇被重新命名为“彼得大帝”号(Пётр Великий),独立后的俄罗斯直到1998年4月19日才完成一系列适航测试,随后正式入役俄罗斯北方舰队,舷号099(1995年原计划舷号183,1998年入役后更改为099并一直使用至今);

五号舰的遭遇相比四号舰而言则更糟,“捷尔任斯基”号(Дзержи́нский)直到1988年12月31日才正式入编,而此时联盟内部的混乱已严重影响了船厂的既定建造工作;此后,五号舰舰名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多次更改,先是改为“十月革命”号,90年初又更改为“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频繁更名已经意味着这艘船的命运摇摆了),虽然此时船厂还在设想能保存一些最基本的船体基础,但最终还是受时局影响,于1990年10月4日与后续各种建造计划一起被取消建造,未能建成。

由于已完工的各舰艇在苏联解体时均位于俄罗斯境内(包括尚在圣彼得堡波罗的海造船厂中舾装的四号舰),因此四舰归属权均归独立后的俄海军所有。

—— 舰体设计/电子设备:高耸的海上堡垒 ——

(该部分建议对照阅览):

1164型巡洋舰(光荣级)

初见1144型巡洋舰,除了繁复的上层建筑外,为为引人注目的就当属高耸的舰艏设计了。为避免下锚时船锚撞坏巨大的球鼻艏,本级舰应用了大斜度飞剪式艏柱,使得锚链孔位置被大幅前移,前倾的艏部像锐利的剑锋一样高悬在水面上。格外前冲的舰艏设计不仅能够减小艏部波浪冲击、减小上浪,还在视觉上制造了水线延伸的动感,赋予了舰体独一无二的凌厉的美感。

与大多数人印象中现代舰艇都是“皮薄馅大、吹弹可破”的印象不同,苏联的设计师们虽然称呼1144型为“导弹巡洋舰”,但在舰体方面却是实实在在按照战列舰规范来建造的,仅从身形对比当时唯一在役的衣阿华级(Iowa Class)战列舰也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了(衣阿华级舰长270米,舰宽33米,满载排水量超5.5万吨,标准高速战列舰)。

苏俄海军和舰艇设计思路从其诞生之初开始就一直对厚重的装甲情有独钟,除去应对敌方攻击之外,也有要适应本国周围恶劣海况的必要性存在(毛子特产核动力破冰船)。早在设计之初,设计师们为确保这些“红色巨兽”有更好的生存能力,不惜重金为其设计了堪比战列舰级别的硬装甲防护(时至今日关于1144型巡洋舰的单舰造价依旧是未公开状态,但曾有前苏联官员声称其所耗费的资金“相当于建造一个有2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的耗费”,以此估算单舰价格以当年物价换算可能超过20亿美元)。但由于年代久远,且红海军本就缺乏大型装甲舰艇的制造经验,因此在当时的设计团队中已难以找到装甲设计方面的专家。不得已,北方设计局只得重新翻出了“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巡洋舰(即68бис/68bis型巡洋舰,二战后苏联第一型也是最后一型传统火炮巡洋舰,战舰世界中的八级加值巡洋舰“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即为该型同级舰[才八级,果然明斯克魔法世界])甚至更早的23型战列舰(即“苏维埃联盟”级战列舰[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首舰于1949年下水,但在1950年全部该级舰均在各自船厂被拆解)的装甲设计稿,并以此为参考设计了1144型巡洋舰的装甲布局。

首先,为了保护脆弱的核心动力组,设计师们将1144型的核反应堆用装甲围成了传统火炮战舰上常见的“箱式”结构,并在外层进一步附以100mm(侧舷)和70mm(隔层)的复合装甲进行保护;舰艏的反舰导弹发射舱及外板同样用100mm(水线上侧舷)和70mm(水线下全覆盖)的复合装甲覆盖,防空导弹发射舱则装备有35mm厚的装甲隔板及舱门。此外,舰桥、指挥中心、机库等重要部位也都配备了不同厚度的装甲。

在具体的舱室布置方面,由于装甲及武器布局的限制,舰体的乘员居住舱向较以往舰艇要更集中向舯部。集中设计使得空间利用效率上得到了质的提高,极大提升了居住舒适性。全舰大约有1600个船舱,包括140个单/双人间军官和士官住舱以及30个军士和水兵住舱(每间可容纳6~30人居住);此外还另设有15间淋浴室、2间浴室、1间桑拿浴室以及1座小型游泳池,包括图书室以及健身娱乐中心、医疗中心、药房、手术室、牙科诊所等在内的各种功能舱室也是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个带钢琴和台球桌的豪华休息室,配套有日本进口的彩色电视机),与同时期的美国航母生活环境相比也是毫不逊色。各舱室通过总长近20公里的220个门廊以及49条贯通走廊连接在一起,构筑起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海上移动堡垒。

1144型巡洋舰在核反应堆之外也辅助保留有常规动力组,因此和许多常规动力大型舰艇一样设计有半油箱/水舱船体隔间(留余巨大,其长度甚至超过舰体总长度的 2/3)。舰体外壳通过防水舱壁分为 16 个主隔间,共5层甲板。除去艏艉弹药库及动力、指挥、机库等重点防护的部分之外,上层建筑则广泛使用铝镁合金来减轻重量;而重点防护设计之外,全舰还沿船头到船尾的水线铺设了高3.5米(其中水线以上2.5 米,水线以下1米)的加厚镀层外甲,不仅对巡洋舰的结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也让其得以更自如的应对北冰洋恶劣的海况。

在1144型巡洋舰之前,苏联的军舰设计几乎没有考虑过隐身性,上层建筑的设计以功能为首要,甲板堆叠繁杂。但是等到1144型出现,虽然在其之上依然有为数众多的天线,但是大多都被有意识的集中到了舯部桅杆上,整体上层建筑外形也更为向内倾斜(不过为了容纳规模庞大的雷达天线组,舯部直接塞入了三根大小桅杆,因此外观上依然不甚理想,不过有进步就是了);各式导弹武器也基本都做到了下沉设计。由此,和凌乱的其他舰船相比,1144型的前后甲板就显得相当“光滑”。

从舰艏锚链孔开始延伸出的两条折角线,沿艏楼向后分别与前甲板的侧舷上缘与主甲板边缘自然衔接,不但强化了艏部外飘风格,还进一步增加了艏甲板的可使用面积。主船体经由这一设计同样有一定程度的外飘,在保证了适航性、稳定性和强度的同时也兼具动感。

修长的船体加之极少存在垂直面让1144型基本中和了过于发达的上层建筑所带给人的臃肿感,而部分必须裸露布置在侧舷的武器,通过合理布局也一步增强了全舰向上和向外的张力。作为苏联造船工业的集大成之作,也可以由此看出其对设计美感与功能性相统一的独到理解,而各种“隐身”设计本质上也依然是为了功能而服务的。

舰体的上层建筑并未遵循“邓恩曲线”的观点将全舰视觉焦点(即主桅杆位置)置于船长1/3处,而是更为居中,高耸的塔式前桅与烟囱及舰桥周围融为一体,梯度均匀;其后承载副桅和小桅杆的后部建筑与主桅相区分,由此成为独立的两部分,各功用不同的设备分散尽可能做到互不干扰。由于这部分建筑位置相对靠后且有向中央聚拢抬升的视觉趋势,因此也使得舰体在侧视下具有强烈的如过去大炮巨舰时代真正战列舰般威严的视觉体验(只要够大.jpg)。

除去声呐等水下设备外,大多数电子设备都被布置在了三座桅杆及其附属建筑之上。主桅、副桅、小桅从艏至艉错落排布,顶端依次搭载MR-800(北约代号“顶对”)对空搜索雷达、MR-750(北约代号“顶板”)对空/海搜索雷达以及MR-90(北约代号“顶罩”)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都是老朋友,参考1164型(光荣级),在此不多介绍)。

包括上述设备在内全舰共有16座各式雷达设施,另有通用船舶跟踪、目标指定、两座空间通信站(SATCOM)以及四座空间导航站(SATPAU)和四座特殊电子反制装置等;一体化主桅从上至下又一层层配置有阶梯式平台用以布置其他诸如火控、通信链、电战及其他天线等设备。

在舰桥上方平台上同样配置有一座“顶罩”雷达(“彼得大帝”号[099]上升级为一座“墓石”[北约代号 “活动盖”]相控阵雷达);小桅后方自上而下则依次为MR-145/184 Lev-218-100(北约代号“鸢鸣”)火炮射控雷达、两座AK-100型单管自动舰炮(舰炮布置也与大多数舰艇不同,受布局限制只作有限支援防空射击和对陆用)以及飞行甲板。需要注意的是,首舰(即1144.1工程)经测试之后,设计人员发现在艉部布置两座舰炮功能实在有限,效率太低,于是后续1144.2工程取消了X炮位的舰炮,在Y炮位的舰炮换装为了全新的AK-130型双联装舰炮;后续的三、四号舰则在空出的炮位平台上加装了一座MR-350 3R95(北约代号“十字剑”)火控雷达。

和同期的美国“提康德罗加”级(Ticonderoga Class)巡洋舰相比,1144型巡洋舰的主要雷达设备都没有紧跟时代潮流采用相控阵设计,在防空能力上肯定是不如前者。但在综合性上,参见苏联发展导弹巡洋舰的目的就可发现,红海军巡洋舰队存在的意义从不是以保卫航母为核心,其所追求的更多样的全能性要远超越同期美国巡洋舰。以大型巡洋舰作为海上编队的作战指挥核心,以饱和式导弹集群迅速摧毁敌舰编队才是主要任务(一次性舰队),这种功能性则是其它舰艇无法替代的。

水下方面,既然在定型之初就被称作“反潜巡洋舰”,1144型的反潜探测设备也自然是十分齐全。其搭载了“金雕”家族(包括1134A/B型)的全套“看家”设备,包括舰艏舰壳声呐(水声复合体)和收纳在舰艉隔舱的可变深拖曳阵列声呐(150~200米),配合舰载机可轻松实现全作战距离、全频段反潜作业。

拖曳阵列声呐隔舱上方为飞行甲板,甲板前设有一个下沉式机库,可容纳3架Ka-25RT或升级版Ka-27PL型反潜直升机等。得益于宽阔的舰体空间,设计师们为机库配备了完善的后勤功能,库内特别设置了可容一架直升机的完整维修区,可以快速完成海面搜索雷达,声纳浮标、吊放式声纳和磁性异常探测器以及鱼雷、深水炸弹、水雷和火箭等装备的换装及弹药补充。

卡莫夫设计局(Камов、JSC Kamov,办公室前缀Ka)开发的这些直升机均采用共轴反桨设计,这也是该设计局的招牌式设计,其结构紧凑、操作简单,还可大幅缩短机身长度(同过两个三叶螺旋桨串联在同轴上以相反的方向转动,以此可相互抵消对方产生的转动反作用力矩,无需再配备尾桨进行辅助,取而代之以两侧垂直+中间水平尾翼结尾[两侧带有方向舵]),非常适用于海军舰载机执行高速作业。

除反潜版本外,巡洋舰还会常备1~2架搜救变体(即Ka-25PS或Ka-27PS)非武装部署。1144.2工程的常见搭配为2架Ka-27PL+1架Ka-25K用以日常通勤或人员转移;而除此之外,在机头配备大型侦察定位器的Ka-25K还可为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

机库顶由一扇对开式库门防护,通过压水装置带动绞盘开启。直升机出机库时,库顶的库门先通过绞盘打开,然后通过一座旋杆式升降电梯将直升机从机库抬升至飞行甲板层,最后由牵引系统将直升机连同格栅式着舰装置一起拖至起降区等待起飞(牵引系统同样由绞盘带动,与拖曳声呐共用)。

在1144.2工程上还搭载有干扰系统,由1座MRP-150(“古尔祖夫”-A)和1座MRP-152(“古尔祖夫”-B)机械扫描式大功率干扰机组成(北约代号统称“边球”,形如其名)。其拥有手动/自动操作两种工作方式,可通过频率掩蔽/阻塞、频率复制等手段制造舰载雷达与岸基雷达之间的频率波动来同时影响至多2个目标集群,此外还可通过快速重建频率来干扰巡航导弹的导引雷达。

此外,舰底还有设有水声异动报警装置,由6台无线电发射机、12台无线电接收机、12台短波收发机和2台超长波发射机合围组成,当受到自导鱼雷攻击时可进行报警提醒,并提供大致方位。

为使这些设备更好的配套各种数量众多的舰载武器,1164型共计安装有两套核心命令模块(操作界面方面由数据输出系统、MPTS-301E目标指令备份、红外/数字显示器以及技战术分析计算机组成)和六套核心战斗模块(包含跟踪/制导雷达、光电探测,以及配套的火炮、各式导弹以及发射和再装填装置等)。

战斗中,先由命令模块通过火控计算中心(舰船战斗信息控制系统,在1134B型上也有体现)来综合处理各个探测/跟踪设备的目标信号,并自主操作、分配威胁数据和指定目标,针对不同目标还能自动选择最佳交战模式传输到战斗模块;战斗模块接收指令后自动通过雷达和电视探测系统追踪目标,同时计算发射数据、操作导弹或舰炮等与目标交战。全系统能同时应对六个主要目标交战(即一套战斗模块独立对应一个目标)。

而自动处理舰队信息联络、分析反馈信息、为友方舰艇提供信息搜集服务、创造统一数据计算程序等功能也离不开信息自动交换系统的支持(受限于体积,完整的控制中心大多只能在8000吨级以上的舰艇上搭载)。1144型同1134B型类似同样搭载有整套交换流程,可自主负责地图信息分析处理和输出战斗指令;根据声呐、雷达以及各种红外线装置(诸如红外水痕探测仪、声呐浮标信号接收机等)提供的信息对目标定位、分析目标运动轨迹和自动航行。

—— 反舰/防空:超级炸弹人——

作为最早发展并应用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国家之一,苏联在1144型上大规模运用了垂发设计,各主要导弹武器集中布置于前后甲板且都做到了下沉式存储,代表了当时红海军集成发展的最高水平。

在舰艏-舰桥前部集中布置有20座SM-233型反舰/反潜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可搭载20枚П-700/P-700型(北约代号SS-N-19)“Гранит/花岗岩”反舰导弹。该导弹是由切洛梅设计局(НП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NPO Mashinostroyeniya,即OKB-52)开发的苏联第三代反舰导弹,全弹长10.5米、最大弹径0.8米、翼展2.1米、发射重量6980千克,采用火箭冲压发动机推进,弹头进气;最大射程550至625公里(有空中引导情况下),最大飞行速度1.6马赫、突防速度2.5马赫,可装备50万吨级TNT当量核战斗部或750千克级高爆战斗部,两发命中即可摧毁一艘10万吨级的大型航母。

由于P-700是依据P-500加装涡喷发动机升级而来,且在苏联内部的密级极高,因此西方/北约虽然知晓有该导弹存在但从未见到过其真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和P-500几乎一样,直到“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949A型[北约代号Oscar Class “奥斯卡级”]核潜艇“库尔斯克”号[代号K-141]于2000年8月12日在巴伦支海演习期间发生事故导致爆炸并沉没事故,事故造成艇上118名舰员全数罹难)后才看到其真容。苏/俄海军都曾宣称根据作战和训练经验,即使P-700在攻击末端被反导武器击中,基于其巨大的末端速度和质量,就算推进器被摧毁导弹也能保持足够的动量来打击到目标舰艇并造成破坏。

常规状态下导弹采用惯性/指令修正/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攻击状态下通过卫星或舰载直升机数据链进行中继制导,可实现“射后不管”。而作为从P-500(SS-N-12)发展而来的型号,P-700也同样具备“领航”模式。饱和攻击状态下发射器可以以每20秒齐射两枚的速度快速投送出所有导弹,升空后自动以6~8枚为一组进行编组并确立一枚作为引导弹,其它后继弹仅接收来自引导弹的信号,并采用掠海飞行模式来隐蔽自身;如果领航导弹被击落,则由最近的下一枚导弹自动爬升成为新领航弹。

不得不说这套神奇的制导模式着实令人大开眼界,但如此神奇的人工智也自然收到了国内外不少怀疑质疑的声音(因为该系统并未透露过有实际使用的先例)。该模式最早是为应对卫星/飞机中继制导发展不足而进行的挽救措施,早在1963年P-500型的研制工作中就已确定。由于飞机中继制导严重受敌方舰载机威胁,因此在当时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的要求下,第52设计局(切洛梅设计局)设计了该体制;由于模式的实现过于复杂,直到1977年才正式通过验收(即具备实际作战能力)。

同期卫星引导的开发也基本完成,但此时卫星数量较少且存在环地飞行空窗期,不能随时为导弹提供目标数据,因而这套系统又被顺延到了P-700上。

由于P-700最初是专为潜艇而设计的,所以搭载在1144型上的这些导弹也保留了一些不常见的“功能”,即在发射导弹之前发射舱必须注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由列宁格勒金属厂(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металлический завод,如今是俄罗斯最大的能源机械生产公司的一部分)生产的SM-233型导弹发射装置并非是真正“垂直”安装在舰体内的,而是较甲板水平线倾斜了60°,呈现斜仰角布局。虽然做到了下沉设计,但导弹射界仍然是有较大限制的,实际作战中主要还是以船头对敌来发射导弹摧毁目标。

在红海军的航母舰队设计中,大型巡洋舰作为整个舰队的防空/空袭预警中坚,承担几乎全部舰队防空的重任。早期1144与1165工程并行的策略就是为了分担单舰沉重的防空压力,但随着项目整合,设计人员获得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对防空武器的选择也终于不用斤斤计较了(有什么就加什么,我全都要.jpg)。整合后的1144型巡洋舰上配置有完整的远、中、近三层防空体系,配合MR-800远程预警雷达(其有效探测半径可达500公里)等各式侦查手段可做到发现即打击。

远程防空方面由2套S-300F(北约代号SA-N-6)防空导弹系统负责,该防空系统是陆基S-300/S-300P型(俄语称С-300,北约代号SA-10/10A Grumble“抱怨”)防空导弹系统的舰载改型,于1969年开始研制,1984年服役,是世界上最早的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系统共包含12座3S41型八联装回转式发射装置(即一套系统包含6座发射器);每座发射器都配套有一个八联装弹鼓,备弹8枚,全舰共备弹96枚。

导弹可选配多种型号,基本型为5V55/48N6,采用单级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器,全长7米,弹径0.45米、发射重量1480千克,搭载破片杀伤式战斗部(单弹头可装填多达2万个破片),有效最大射程90公里、最大射高25千米,最大拦截速度4马赫。

作战时,导弹先通过“冷发射”弹出,达到离舰25米的安全距离时主机点火开机,随后快速加速至30~40米/秒的抬升速度、并不断加速到做大速度径直冲向目标。其制导方式为指令制导加半主动雷达制导,可接收使用来自MR-600、MR-700/750、MR-800以及MR-90的雷达信号;同P-700一样,导弹在雷达指引允许的情况下也具备饱和攻击能力,通过雷达指引可同时制导12枚导弹打击6个不同目标(每2枚导弹打击一个目标)。

3S41型发射装置采用环形排列,发射器在甲板上仅有一枚导弹发射开口供所有导弹共用(点火装置也只有一个),当一枚导弹射出后发射器内部通过机构带动圆环旋转,在将下一枚导弹转动至发射窗口。由于这种转轮式的发射方法类似左轮手枪的供弹机构,因此该系统又有“左轮枪”(Revolver)的绰号。

早期连装发射器共有两种型号,即B-203型六联装发射器和B-204型八联装发射器,最大发射速度都可来到3秒/枚。1977年安装在1134B型(“喀拉”级)巡洋舰四号舰“亚速夫”号(Азов Azov)上进行海试就是6座B-203型六联装垂发装置(“亚速夫”号还为此专门更换了雷达系统,也成为了1134B型中最早一艘有工程代号的试验舰——1134BF)。1980年,改进型的B-203A型八联装发射器正式装备1144型;1983年,B-204型八联装发射器正式装备1164型(两型舰艇上虽然都是八联装发射器,但并非同一型号)。

对于1144型这种“大家伙”而言,有效作战半径不到100公里的S-300F系统显然不能满足其任务要求。在该级舰的建造过程中,其预期的防空火力担当应该是S-300FM型远程防空系统;但在现实中,至少是到苏联解体时,这一构想还仍停留在纸面上... ...

S-300FM(即Fort M “堡垒-M”),北约代号SA-N-20 “Gargoyle/石像鬼”,为S-300PMU-1型的海军改型。防控套件由30N6E1型折叠式平面相控阵火控雷达(即“墓石”)配合48N6-Ye系列舰空导弹组合而成,其多目标接战能力相较S-300F系统有了翻倍的提升,有效探测距离达到300公里,具有低/中高空以及弹道导弹三种扫描模式,单次最多可跟踪48个目标并同样可制导12枚导弹攻击其中6个。为提高作战能力,导弹的尺寸也有所增大,标准配置48H6E-2型导弹的全弹长7.5米、弹径0.5米,发射质量来到了1780千克,战斗部也进一步提升到了150千克级;导弹最大有效射程150公里,最大拦截速度8.5马赫,并具备了拦截短程弹道导弹的能力。

如此强悍的能力自然很受红海军的青睐,不过由于苏联后期电子工业的落后,S-300FM系统的现实改造工作进展十分缓慢。整套系统虽然较前代提升巨大,但同时也残留了下了前代几乎全部的缺点(全套设备十分沉重且造价昂贵,适裝性极差),虽然同为相控阵防空系统,但在造价、雷达性能和适装性等方面上苏制设备已经全面落后于同期的美国“宙斯盾”系统(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AEGIS)。

不过在当时,由于各式航空设备依然没有发展出针对这些精确武器的有效反制措施,且S-300系统经检验也被认为拥有绝佳的抗干扰性能,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仍是西方所忌惮的主要对象(更不要说其所搭载的导弹的性能时至今日仍不可小觑)。

由于S-300FM系统的研发没有跟上,在苏联时期服役的前三艘1144型巡洋舰不得已都临时装配了两套(即12座发射器)S-300F系统来“应急”。至1990年,S-300FM系统终于通过工厂验收正式定型服役,但此时的联盟也已经来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 ...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议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独立后的俄罗斯作为苏联唯一继承国,获得了仅有的3套完整S-300FM系统。此时四号舰尚在舾装中,并未装备防空系统,俄海军便将其中一套S-300FM装上了四号舰;而剩下的两套,海军本计划用于对“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和“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进行改装(首舰“基洛夫”号因舰艇事故此时已实际退役),但独立后的俄罗斯财政捉襟见肘,实在无力承担两舰的改装费用,最终只得作罢,“彼得大帝”号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艘“混搭”了两套防空系统的舰艇(因系统原因,两套雷达控制设备并没有做到完全兼容;且由于改进型所搭载的导弹体积更大,导致发射单元也不兼容,因此“彼得大帝”号的S-300FM相较S-300F还要少搭载两枚导弹,全舰只备弹46枚)。

为挽救濒临破产的经济,继承了苏联大批遗产的俄军工业除了“节流”外,也必须要“开源”了。90年代中后期,除战略性武器外,俄罗斯几乎把能卖的武器都卖了个遍,这其中就包括未能装舰的两套S-300FM系统;其出口型号改称为“Rif M”,即国人更为熟知的“里夫-M”(又称Риф “暗礁”)。作为S-300系列除俄罗斯本国空军以外的最大国外客户,中国自然也没有放过这次机会(S-300系列算得上是人民军队最为熟悉的苏/俄制设备之一了,从1991年至2003年期间陆续购买了约25个营的防空设备[单套防空导弹营计4套发射单元,含16部发射车],共计拥有各式导弹2500余枚),极度缺乏舰队区域防空能力的人民海军于世纪之交接收了这两套“俄制神盾”,分别搭载在了051C型导弹驱逐舰115沈阳舰和116石家庄舰上;此后,随着国家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人民海军也由此迎来了发展的新篇章。

同样是因为S-300FM系统“难产”的原因,早期1144型所构思的“远程导弹+近程拦截”(这里的“近程”指近迫武器系统)的双层防空体系已成为事实上的“空中楼阁”。因此为弥补远程防空缺失的短板,从1144.2工程开始,所有舰艇上都预留了加装中/近程防空武器的空间,而首选的武器系统即“Кинжал/匕首”防空导弹系统(北约代号SA-N-9 “臂铠/长手套”)。

3K95“匕首”(也翻译作“短剑”)系统由牛郎星设计局(即“MNIIRE Altair 无线电-海洋科学研究所”,Морско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радиоэлектроники)基于路基9K330 Тор“道尔”防空导弹系统(北约代号SA-15,同称“臂铠”)改进而来,其设计目的主要用于协助远程防空火力并拦截从舰队区域防空中漏网的空中目标,替换过去的“Osa-M/黄蜂-M”近程防空系统。完整系统套件由MR-350 3R95(“十字剑”)火控雷达以及4~8套导弹发射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含4座发射器,单座发射器又最多可储存8枚导弹;发射器构造类似S-300F系统采用转轮式设计,同样只配备有一个发射窗口供所有导弹使用,通过压缩气体弹射器进行“冷发射”。

火控FC系统由两个不同的雷达组组成,包括一个G波段目标捕获雷达(最大探测范围45公里)和一个K波段目标交战雷达。其中目标捕获雷达位于火控系统顶端,由两个机械扫描式抛物面雷达组成,可提供360°视野及收发IFF敌我识别信号。目标交战雷达安装在火控系统前部,为反射型无源电子扫描阵列天线,扫描视野为60°;和其陆基版一样,该雷达可同时跟踪4个目标并引导8枚导弹进行攻击,有效引导范围12公里,最大引导高度6千米。 围绕火控系统周围还配置有一些额外的导弹制导天线,即辅助红外制导系统,可为CIWS中的近防舰炮提供火控信息,提前对可能突破导弹防线的目标做好拦截准备。

系统由13名机组人员进行管理,不过由于其自动化程度较高,也可做到在发现目标后自动处理、自动接战。

导弹方面仍使用与陆基版本相同的9M330型防空导弹,全弹长3.5米,弹径0.235米,发射重量167千克,可搭载15千克级的近炸战斗部(无线电近炸引信);采用指令+主动雷达制导,最大拦截2.8马赫,最大过载30G,可有效拦截并击落2马赫以内的各类飞行目标。导弹存储模式也与F-300系列相同,采用免维护工厂密封发射筒运输/装填;攻击时通过“冷发射”直接弹出,升高至18~20米高度后激活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并由气动力舵控制导弹轨迹径直飞向目标。

尽管比陆基版更早开始进行测试,但海军版的最终定型时间仍晚于陆基版。“匕首”系统在1124型(北约代号Grisha Class“格里莎级”)反潜舰上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技术验证,期间在完成了多项极端测试后(包括成功拦截并摧毁了共计4枚P-1型反舰导弹等)后于1989年底正式投入使用。90年代后俄罗斯也专门设计了其出口版本称为“Klinok/利刃”(Клинок,又译作“刀片”)。

1144.2工程上专为该系统留出了可搭载8套发射模块的空间,但与F-300FM的遭遇类似,二、三号舰由于时间关系一直处于空置状态;而四号舰虽然赶上了,但因造价问题最终也只选择安装了4套(即16座发射器),分别布置在舰体前、后两段,共计备弹128枚。其中前段安装位置位于舰艏原反潜火箭发射器处,采用集中式设计,发射器采用“2+2”斜对角式布局在两个相邻的“格子”舱中;后段两套则分别安装在原机库左右两侧的近防炮位,发射器采用纵向排列在左右舷侧。

——近防/反潜:面面俱到 ——

不论是1144.1工程还是1144.2工程的前两艘苏联“遗物”,都存在远程防空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而作为弥补,这三“兄弟”的近程防御能力都得到了相应加强:在近防炮之外加装了4K33 Osa-MA“黄蜂-M”悬臂式近程防空导弹发射系统。

“黄蜂”系统(北约代号SA-N-4 “壁虎”)也算得上是红海军装备里的“常青树”之一了(详细介绍同样参见 链接:1164型),其陆基原版作为苏联首个做到在单车辆上集成雷达和发射器于一体的移动防空导弹系统,自1972年首次部署以来就备受关注,各种改型也相继出口到了二十余个国家。不过虽然其体型小巧,但1144型上并没有为它准备太多空间,毕竟只是为近防作补充之用,所以仅在舰桥前端的平台两侧各安装了一座用以协防。

与之相比,真正的近防系统方面就显得没有这么“妥协”了,一、二号舰都各搭载了8座AK-630M型6管30mm机炮,只是布局略有不同。其中,首舰将机炮两两一组分为了4个火力点,各配置在了上层建筑前后两舷的特制平台之上,为全舰提供360°无死角的近防保护;而二号舰则因为艉部炮台被“匕首”系统所占用,因此将近防炮前移安装在了三号桅杆后部航空舰桥的两侧平台之上。

完整的近防武器系统全称为“A-213-Vympel-A”,包括AK-630M炮塔、MR-123火控雷达以及SP-521电光跟踪器(光电系统最远可以探测到21公里之内喷气式飞机大小的空中目标,而像鱼雷艇之类的水面目标则最远可在70公里左右就可探测到)。其中单座MR-123雷达可同时控制两门火炮,最大有效引导距离4公里,可执行包括监视/跟踪、激光测距在内的多种功能。作为苏联设计的最成功的CIWS套件,可以说从气垫登陆艇到巡洋舰或航母,在几乎任何红海军舰艇身上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三、四号舰上则搭载了由图拉仪器仪表设计局(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приборостроения,KBP)设计的更为先进的“Kortik”(Кортик,北约代号CADS-N-1)近距离武器系统,其出口版本被称为“Каштан”(直译为“栗子”),即大名鼎鼎的“Kashtan/卡什坦”系统。

该系统基于2K22“Тунгуска/通古斯卡”陆基炮弹合一履带式自行防空系统(北约代号SA-19 Grison“毵鼬”)改进而来,采用模块化系统,通常情况下由一个指挥模块+两个作战模块组成。其中指挥模块负责检测和跟踪威胁(也可进行IFF敌我识别),并将目标数据分发到作战模块;模块由三维目标探测雷达和全天候多频段综合控制系统组成,可根据安装的战斗模块数量的不同实时演算能同时与多少目标进行交战。作战模块则通常由两门GSh-30K(AK-630K)六管30mm转轮机枪(机炮)以及两座30M9-311导弹发射器组成;单座发射器由四联装导弹储/射一体的发射舱管组成,单独配备有自动装填系统。导弹发射器与机炮安装在同一基座上,两者同时回旋/俯仰,并接收同一火控系统的控制信息;全系统回路反应时间6.5秒,最大有效跟踪距离8.4公里。

两门机炮分别安装在旋转炮塔的两边且独立装备有雷达和电视探测/跟踪系统,采用无弹链供弹+电击发射击,可选配杀伤爆破燃烧弹或曳光杀伤弹;炮口初速90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5公里(对水面目标),对低飞/快速突防物体时时最大有效射程4公里,最大射速10000发/分,弹鼓备弹共计24000发(单座)。与美国“密集阵”的M-61或荷兰“守门员”的GAU-8等西方常见的CIWS相比,GSh-30K具有更高的射速和更重的子弹,虽然这两者相互影响导致其炮口初速略低(也影响了有效射程),但在杀伤力以及杀伤范围上要更优于前两者。

机炮上方为四联装防空导弹发射器,使用与陆基同款的9M311或升级款的9M311-K(3M87,北约代号SA-N-11)导弹。其弹全长2.56米,弹径0.17米,发射重量57千克,由9千克级杆式杀伤战斗部(弹头掺杂钢立方体碎片,爆炸后会形成一个半径5米左右的碎片圈,足以破坏或摧毁其中的任何物体)+两级火箭发动机组成;最大飞行速度2.6马赫,最大有效射程8公里,最大有效射高3千米。导弹采用雷达+光学制导,配备激光引信。据称,该系统防空导弹对来袭反舰导弹目标的毁伤概率为80%~90%,而机炮对目标的毁伤概率可达50%,其综合杀伤概率可以来到96%~99%(针对突防目标 [标定速度2马赫] 可先由导弹进行至多两次有效拦截,拦截失败后可再由机炮提供至多两次拦截),“与其他仅使用导弹或机炮的CIWS相比,‘卡什坦’系统会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作为一款多功能模块化武器,其体积自然也是非常“可观”的。甲板以上的武器系统全高2.25米,占地面积65平方米,仅主体炮塔就重达3.8吨,整个系统战斗全重更是来到了15.5吨(后续改进型Kortik-M有所减重,战斗全重来到了12.5吨)。不过得益于较高的自动化设计,如此庞大的系统在实际使用中所需的人员配置只有5人,作战时可完全实现自主识别+自动攻击。

三、四号舰各搭载有6套“卡什坦”系统,其中两套布置于舰艏反舰导弹发射器两侧原AK-630M的武器平台之上,另四套则类似于二号舰艉部AK-630M的布局两两一组分布在二、三号桅杆两侧。每座炮塔下都设有双舱式导弹储存舱,最多可存储32枚导弹,全舰共备弹192枚,配合自动再装填系统可在90秒内完成导弹重装填。

反潜方面,除了通过舰载机构建的远程反潜手段外,舰载反潜则全部由深弹和反潜鱼雷来负责。基于反潜在红海军中的任务地位,反潜武器的发展迭代速度非常之快,因此每艘巡洋舰上所搭载的武器都有所不同。

首舰(1144.1工程)的舰载反潜由一座URPK-3“Метель/暴风雪”反潜综合体(УРПК-3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Метель» )+两座533mm通用反潜鱼雷发射器+三座反潜深弹发射器组成,配合舰载机可实现远、中、近全距离反潜覆盖。

布置于舰艏的URPK-3系统是1144.1工程区别于后续舰外观上最大的不同。在高耸的舰艏后部居中安装有一部双联装83R(北约代号SS-N-14 “石英”)火箭助推鱼雷发射器,前端设有两座并列弹舱可分别对单侧发射器进行装填作业,共备弹8枚。

作为一种早期为应对远距离反潜而设计的舰载武器,这种设备本质上就是通过在鱼雷上加装火箭助推无人机改进而来,除了体积巨大、对舰艇空间要求较高外没什么其他实现难度。URPK-3系统上的83R基于P-120型(即4K85,北约代号SS-N-9 Siren“警笛”)“Малахит/孔雀石”中程反舰导弹的构型发展而来,主体采用М-11型(即4K60,北约代号SA-N-3 Goblet“高脚杯)“Шторм/风暴”防空导弹外挂AT-1型反潜鱼雷(即EA-45-70A)整合而来,除反潜外还具备一定反舰能力。不过有关这套设备的相关资料非常之少,因为不久之后其就被升级到了URPK-4型,导弹也换装成了84R/85RU。改进后的复合体直接由P-120外挂UMGT-1型多用途鱼雷组合而成,全长7.2米、机身直径0.57米,发射重量3930千克,战斗部可选装185千克级反潜弹头、100千克级高爆弹头(同样具备一定的反舰能力)或5万吨TNT当量级的核弹头,根据搭载鱼雷的不同最大射程也在55~90公里之间变换;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反潜模式下导弹以0.95马赫的巡航速度在距海面400米左右的高度低空飞行,到达目标潜艇的估计位置附近后逐渐降低高度直至最后释放鱼雷入水;在反舰模式下导弹则进一步以距海面15米左右的高度掠海飞行,不进行解体直接攻击目标。

后续的1144.2工程则由于搭载防空系统的需要取消了艏部发射器,反潜统一由РПК-2 “Вьюга/暴风雪”反潜导弹系统负责。

RPK-2 “Vyuga”(北约代号SS-N-15 “海星”),又称81R(导弹型号),该系统于1969年由苏联部长会议委托创新设计局(Опытное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Новатор» им. Люльева л. в.,即OKB-8)开始研制,与反潜综合体相比,RPK-2取消了火箭发动机与反潜鱼雷之间笨重的串联结构设计,直接采用火箭助推器固定在鱼雷后部以方便用鱼雷管进行发射(该系统最初就是专为潜艇而研发,火箭直径也因此被限制在了533或650mm)。系统采用惯性制导,发射重量2445千克,最大射程45公里,最大速度0.9马赫,可直接通过舰上2座五联装533mm鱼雷发射器来发射;发射器后部设有备弹舱以及自动装填机,共备弹20枚。

由于宽度限制,导致推进装置只能纵向发展,占据了大量空间,作为战斗部的鱼雷受鱼雷管长度限制因此被做的非常短粗;为了减小了导弹总重,战斗部也进行了重量限制,无法再使用大质量反舰弹头了。不过经过重新设计后的导弹也因采用了通用接口重而获得了更多样的战斗部搭载型,几乎所有的533mm鱼雷武器的战斗部都可配置到RPK-2上,从最简单的深水炸弹再到40型反潜鱼雷、20万吨TNT当量级的热核弹头等,选择非常丰富。

至80年代,RPK系列导弹已经相继推出了RPK-6(83R、84R)、RPK-7(86R、88R)以及RPK-6M(83RN、84RN)等各式升级型,像84R、88R、84RN等导弹的弹头都可配装核战斗部,其他诸如83R、86R、83RN的弹头还可安装通用型自导鱼雷,通用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RPK-6M(北约代号SS-N-16 “种马”)“Водопад/瀑布”反潜火箭鱼雷综合体,相较于过去只能通过鱼雷管将鱼雷用压缩空气弹出的发射模式,该系统更新了固体燃料发动机并新增了点火装置,因此可直接在甲板发射。升级后的火箭鱼雷最大有效射程来到了50公里,除核战斗部外同样也能搭载400mm小型电动鱼雷 UMGT-1(火箭发射到指定位置后鱼雷弹出,并开启降落伞进入到水中,随后可以以最大41节的速度追击目标;鱼雷行程范围8公里,最大潜深可达500米)。

围绕鱼雷发射器限制发展而来的该系列武器通用性极高,除1144型全系都可搭载外,也可以放在任何拥有533mm鱼雷发射器的水面舰艇及潜艇上。

近程反潜仍然由传统的反潜深弹负责,其中首舰采用一座RBU-6000型(Смерч-2)12管212mm火箭深弹发射器(位于舰艏、URPK-3发射器前方)+两座2座RBU-1000型(Смерч-3)6管300mm火箭深弹发射器(位于舯部、后部上层建筑两侧舷边)组成;1144.2工程则全部将RBU-6000升级为了RBU-12000型(Удав-1、KT-153E)10管300mm火箭深弹发射器。

RBU-6000算得上是红海军中应用最广泛的反潜火箭发射器了,该系统于60年代初开始投入使用,在其后的各种大小舰艇上都可发现其身影。炮塔由十二个212mm发射桶分为两组左右围绕成马蹄形,长2米、宽1.75米、通高2.25米、战斗全重3100千克;通过“Burya”火控系统(该系统同时也控制RBU-1000,仅需3人即可完成全部作战控制)控制可实现-15°/+65°的俯仰角度以及180°的炮塔横转。

受限于尺寸,RBU-6000能装填的弹药种类比较有限,主要武器为RGB-60型非制导深水炸弹以及90R型反潜火箭。标配的RGB-60全长1.83米、发射重量113.5千克,弹头为23千克级的高爆战斗部,最大作业深度500米。90R则是RPK-8系统(RBU-6000的改进型)的标准弹药,主要改进在于换装了19.5千克级的锥形装药,有效伤害半径来到了130米,最大作业深度达到1000米(其具备在水中主动引导的能力,因此可针对潜艇进行精确打击),也能针对鱼雷或蛙人进行一定的反制(因其射程较远,如果距海岸足够近,理论上也可像舰炮一样实施对陆打击)。炮塔下部设置有两座分开的弹药舱,通过弹匣进行再装填;典型的弹匣容量为每个发射器72或96发,通过配套的自动装弹机可在3分钟内完成装填作业。

火箭在发射后以弹道弧线行进,并在撞击水面后迅速下沉,达到发射时设定的深度或撞击目标后引爆。

RBU-1000同样于60年代初开始研发完成,并略晚于RBU-6000开始服役,两套系统通常配套并排运行。炮塔由六个300mm发射桶组成,长2.17米、宽2米、通高2.03米、战斗全重2900千克;炮塔转动速度最快30°/秒,全系统反应时间在已有目标数据(例如敌方潜艇的位置、深度和速度等)的情况下则可控制在一分钟以内。

其标配弹药为RGB-10型反潜火箭弹,火箭全长1.8米、发射重量195千克,弹头为100千克级聚能战斗部,下沉速率11.8米/秒,最大下沉深度450米。在连续齐射模式下火箭可以每秒一枚的速度发射,并通过自动装弹机在三分钟内完成重装填进行下一轮反潜作业。弹药库设计也与RBU-6000类似,会自动从甲板下的弹匣装载,每个弹匣可容纳48或60发火箭。

苏制反潜深弹发射器的编号命名非常简单,编号后的数字即代表了该发射器的最大射程;不过也有例外,比如RBU-12000。

RBU-12000由KBM设计局(即SKB-101,КБ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КБМ)在1980年研制完成,是基于RBU-6000扩展作战范围发展而来的升级版本,战斗全重6200千克,但射程只有3公里。炮塔为全新设计的KT-153型发射器,配备有10个300mm发射管以小弧度弧形排列,辅助有仰角和横向稳定器;甲板下的弹药库弹匣每个可容纳40或60发火箭,同为双舱设计。在作战系统方面也有所更新,可以联动舰壳声呐,不仅可以用于攻击潜艇,还可以通过在鱼雷的航向中部署一连串深水炸弹来防御鱼雷。

相较于前代,RBU-12000可以配备更多样的弹头适应更多样的任务,例如111S系列深水炸弹。该系列深弹长2.2米、发射重量250千克、包括120千克级的多功能战斗部;全系列深弹均采用声导制导方式,包括111SG型、111SZ型反潜深弹以及111SO型声诱饵弹等。其中111SO/O2型可通过制造虚假的声学目标将敌方声导鱼雷从水面舰艇上转移,而111SZ是一种反鱼雷深弹,可在鱼雷路径上形成浅深度的双面弹幕,并通过近炸引信进行引爆;111SG则具有与以前的RGB系列火箭相同的功能(定深或触式引爆)。

除反潜深弹发射器外,舰艇上的PK-2(M)系统(2座ZIF-121型双联装150mm发射器)也可用于近距离防卫。其发射器布置于舰桥后部两侧,每座拥有两个并联150mm火箭发射管外加一座弹药舱(备弹400枚)组成,由“Tercija”火控系统配合AZ-TSR-47(北约代号“三度音”)雷达控制,可发射各种信号干扰弹(如红外干扰等)。

通常情况下这些火箭搭载TSC-47、TSP-47或TST-47三型干扰弹,其中TSC-47可生成红外范围内的热信号进行诱导,TSP-47可爆炸产生电子干扰云;TST-47则类似烟雾弹,可产生大量烟雾使导弹的激光或光学雷达无法跟踪。这些火箭形制基本相同,长1.1米、发射重量均为40千克;每个发射器每分钟对多能发射30发,最大有效射程6公里、最大射高1千米。

——动力组:真·核常兼备 ——

1144型的服役标志着苏联成为继美国外世界上第二个将核动力投入海军实际使用的国家(虽然1959年12月7日首航的“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船只,但其只作为民船使用)。但严格意义上讲“他”们并不是“纯·核动力”巡洋舰:在2座KN-3型压水热核反应堆主机外,动力组还配套有众多的蒸汽锅炉以及燃气轮机辅机,除了提供辅助动力输出外还负责全舰电力供应等其他需求。

KN-3型(КН-3,堆芯代号VM-16)四回路热中子压水反应堆(苏联称“核蒸汽发生装置”),由阿夫里坎托夫机械制造试验设计局(Опытное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им. И. И. Африкантова / OKBM Afrikantov,即高尔基机器制造厂/92厂特种设计室)基于OK-900型舰用反应堆(该反应堆计划用于大型破冰船)改进而来,采用高浓度浓缩铀235作为反应燃料,通过加热反应堆堆芯回路循环的高纯度水产生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带动大五叶螺旋桨驱使舰艇行进。

反应堆设计项目于1971年在苏共中央以及苏联部长会议上提出,1972年即完成了基本设计并进入制造阶段。单从数据上看,两座KN-3的总额定热功率高达600兆瓦(官方数据称其足以为一个拥有15~20万居民的城市提供日常所需的热能和电力)、带动蒸汽轮机在全速输出时的功率可来到140000轴马力,远超美国“长滩”号巡洋舰上的两座C1W型压水反应堆(单座反应堆热功率200兆瓦,动力总输出约80000轴马力)和“弗吉尼亚”级(Virginia Class)巡洋舰上的两座D2G型压水反应堆(单座反应堆热功率150兆瓦,动力总输出约70000轴马力);在后续的海试中,海军也验证了仅依靠核动力组的输出舰艇就能轻松达到30节。但即使这样,戈尔什科夫仍决意在核动力装置之外增加备份蒸汽锅炉,并在设计之初就对设计局提出了改进要求。

1963年10月13日,苏联627型(Кит、北约代号November Class “N级”,苏联首型核动力潜艇)核动力攻击潜艇三号舰(潜艇代号K-8)在进行例行航行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轮机系统突发故障造成核反应堆舱和轮机舱泄露导致潜艇受到核污染,受此影响当班118名艇员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核辐射,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13名艇员在事发后的一年内死亡。事故不久后由苏联政府公之于众,成为了世界首个被官方公开的核潜艇事故;

1970年4月,同样是该艘潜艇,在苏联海军四大舰队于比斯开湾举行“海洋 70”(Океан-70)联合演习的过程中,因有机物掉落在未密封电路上引起火花造成整个七号舱室起火,并在随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于12日6时13分(莫斯科时间)彻底沉没。事故造成包括艇长和一副在内共56名艇员牺牲,但事故具体细节及对外报道一直被美苏双方保密,直至苏联解体之后才得以解密(该潜艇至今未被打捞,除艇员遗体外潜艇内还存有包括2枚核鱼雷在内的共10枚鱼雷)。

接二连三的核潜艇事故极大影响了海军高层对核动力稳定性的信心,对核动力巡洋舰寄予厚望的戈尔什科夫自然也不希望看到类似的悲剧再次重演(虽然后面还是重演了,悲),于是在K-8核潜艇沉没事故发生一年后的1144工程方案审查会议上,戈尔什科夫就又提出了有关备用动力装置的问题(1144工程在最开始也是计划直接搭载潜艇核反应堆,可最大限度减少设计成本并提高零件通用性;但在诸多事故的影响下该计划最终被否决,于是出现了KN-3)。在他的直接干预下,设计局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紧急修改,在核动力组之外又增加了两座КВГ-2型蒸汽锅炉以及独立供电的燃气轮机组,并为这些设备重新开出了烟道和烟囱。由列宁格勒锅炉制造特种设计局(Специальное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котлостроения,СКБК)开发的КВГ-2为苏联战后设计的第三代自动化紧凑型立式燃油锅炉,在不使用核动力的情况下,通过两个备用蒸汽锅炉能够为舰艇提供以17节的最大航速行驶至少1000海里(燃料充足情况下约1300海里)的能力;常规动力组也能配合反应堆一起工作产生更多蒸汽为轮机加压,在此模式下舰艇可在较短时间内持续突破32节的最大航速。

高纯水作为传导介质分别填充在两个独立回路中,反应堆回路的水经过加热成为高压蒸汽并通过反应堆堆芯循环至第二回路,加压第二回路的水沸腾后再以蒸汽的形式进入轮机。两个回路各自独立循环,确保将反应堆辐射泄漏的风险控制到最低。

反应堆与轮机分别布置在三个纵向排列的独立舱室中,其中两座反应堆并列放置在中间舱室,前后舱室则各有一座直连传动轴的蒸汽轮机和配套的辅助蒸汽锅炉。这种布局方式保证了如果反应堆出现问题可第一时间进行控制并将影响最小化,同时不会影响轮机的正常工作;而配置在轮机舱的蒸汽锅炉也可确保在发生反应堆事故后舰艇仍具备独立航行回港的手段。

未完待续...

--HuskyFood--

关键词:

精选 导读

体育节|最资讯

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设置了全国性的体育节。在中国历史上,体育活动的开展堪称久远

发布时间: 2023-04-23 08:07
要闻   2023-04-23

备孕前三个月饮食列表_备孕前三个月吃什么好

1、在怀孕的前3个月多吃一些维生素比较丰富的食物,因为维生素可以帮助女人卵子和受精卵的发育和成长,也要

发布时间: 2023-04-23 07:33
要闻   2023-04-23

法硕考研培训班哪个好_法硕考研 速看

1、法学硕士考研需要考政治理论、外国语(英、日、俄选一)、专业综合课(含宪法、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法制史

发布时间: 2023-04-23 07:04
要闻   2023-04-23

自己写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环球快看

一、自己写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自己写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需要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

发布时间: 2023-04-23 06:26
要闻   2023-04-23

【新视野】英雄无敌4修改器_关于英雄无敌4修改器的简介

1、英雄无敌4修改器是针对同名游戏而量身打造的一款简单实用的超级内存修改器,拥有11项作弊功能,包括修改

发布时间: 2023-04-23 05:50
要闻   2023-04-23

热点 推荐

当前最新:北境遗孤

苏 俄海军舰艇一览(二)前言:1 科普内容,不做商业目的。2 仅对服役 退役 非保密装备分类,以2022年公布

发布时间: 2023-04-23 08:01
国内   2023-04-23

体育节|最资讯

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设置了全国性的体育节。在中国历史上,体育活动的开展堪称久远

发布时间: 2023-04-23 08:07
要闻   2023-04-23

神态描写精彩片段200字_神态描写精彩片段

1、他真的生气了,双手紧紧握住,微微颤抖着。2、胸脯剧烈地起伏着,仿佛就要爆炸的一个大气球,脖子上的经

发布时间: 2023-04-23 07:55
科技   2023-04-23

周星驰的配音是谁呢_周星驰的配音是谁

1、他的原名叫石兆采,艺名石班瑜,年龄比周星驰略大,差不多有42、43岁。2、1985年开始进入配音界 。本文分享

发布时间: 2023-04-23 08:07
IT   2023-04-23

德国国家旅游局微信公众号21日称,自2023年5月1日起德国将恢

德国国家旅游局微信公众号21日称,自2023年5月1日起德国将恢复开放旅游签证。所有针对从中国赴德游客的入境

发布时间: 2023-04-23 07:57
国内   2023-04-23

天天热文:dnf红眼用什么徽章_dnf徽章怎么用

1、徽章是直接戴不了的,只有镶嵌在装备上才可以戴,2、而镶嵌徽章是在天空那边的达芙妮,40万开2个孔,3、不一

发布时间: 2023-04-23 07:28
国内   2023-04-23

备孕前三个月饮食列表_备孕前三个月吃什么好

1、在怀孕的前3个月多吃一些维生素比较丰富的食物,因为维生素可以帮助女人卵子和受精卵的发育和成长,也要

发布时间: 2023-04-23 07:33
要闻   2023-04-23

施慧达说明书用量_施慧达说明书

1、要是有高血压或者是心绞痛的话是可以用施慧达这个药的,而且一般这个药就是用于这两种疾病之上的,不过

发布时间: 2023-04-23 07:14
科技   2023-04-23

缝针后不能吃什么蔬菜_缝针后不能吃什么|每日聚焦

1、缝针后需要注意休息,可以服用一些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药物以防止感染发生。2、缝针之后需要定时消毒,

发布时间: 2023-04-23 07:24
IT   2023-04-23

法硕考研培训班哪个好_法硕考研 速看

1、法学硕士考研需要考政治理论、外国语(英、日、俄选一)、专业综合课(含宪法、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法制史

发布时间: 2023-04-23 07:04
要闻   2023-04-23

沧州特产礼品专卖_沧州特产

1、答:徐州特产是小儿酥和王集香肠,沧州特产是金丝小枣和泊头鸭梨。2、徐州特产一:小孩酥3、小孩酥是江苏

发布时间: 2023-04-23 06:56
科技   2023-04-23

与桥有关的俗语_与母亲有关的俗语

1、娘,老妈,妈妈。2、妈咪,妈,阿妈。以上就是【与桥有关的俗语,与母亲有关的俗语】相关内容。

发布时间: 2023-04-23 06:51
IT   2023-04-23

焦点快播:掷铁饼者是什么时期的作品(掷铁饼者是什么流派作

《掷铁饼者》中,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

发布时间: 2023-04-23 06:42
国内   2023-04-23

自己写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环球快看

一、自己写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自己写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需要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

发布时间: 2023-04-23 06:26
要闻   2023-04-23

高速上撞死人要坐牢吗 环球热推荐

一、高速上撞死人要坐牢吗高速上撞死人是否需要坐牢,要看是否承担主要责任或者全部责任。具体是:开车在高

发布时间: 2023-04-23 06:19
科技   2023-04-23

非法集资跟传销哪个严重|全球报道

一、非法集资跟传销哪个严重非法集资跟传销哪个严重分情况讨论。刑法量刑上非法集资的最高刑期比传销高,但

发布时间: 2023-04-23 06:07
IT   2023-04-23

聚焦六大方向 吉利发布2022年ESG报告

[本站行业]4月21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 HK,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发布了2022年环境、社会及管治

发布时间: 2023-04-23 06:06
汽车   2023-04-23

新逍客等 2023上海车展将上市SUV(下)

[本站资讯]随着上海车展如火如荼地展开,相信大家已经看完了2023上海车展将上市SUV上集。那么今天就一起来

发布时间: 2023-04-23 06:15
汽车   2023-04-23

世界微资讯!欧米茄泰坦

1、欧米茄泰坦(OmegaTitans)是DC漫画旗下虚拟种族。2、是亿万年前创造宇宙的的群体。3、总共有四位分别

发布时间: 2023-04-23 05:59
国内   2023-04-23

【新视野】英雄无敌4修改器_关于英雄无敌4修改器的简介

1、英雄无敌4修改器是针对同名游戏而量身打造的一款简单实用的超级内存修改器,拥有11项作弊功能,包括修改

发布时间: 2023-04-23 05:50
要闻   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