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主要是用于开采地下水的建筑物,而汉字“井”最早出现于《周易·井卦》:井的卦象是上为水,下为木。它的发明,使人类多了一项开发自然资源的新技能。从此,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水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人们的生活区域不再局限于河湖岸边,从而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我国,目前年代最早的水井,应该是发现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水井,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井的内部,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了水井的建筑构件,可以说,河姆渡遗址的水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的水井遗存。
河姆渡遗址里的木结构水井
(资料图)
进入历史时期,水井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现的水井,数量多达500多口,更是横跨多个历史朝代,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如果要建水井类的遗址博物馆,南越国宫署遗址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有一首古诗词是这样描写古代中国人的生产、生活的: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翻译过来,意思如下:
太阳升起就去耕作田地,太阳下山就回家去休息。凿一眼水井就可以有水喝,耕田劳作就可以获取食物。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不自在的,谁还会羡慕帝王的权力。
这首古诗词同样也是古代广州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同历史时期,水井是不同的,凿井技术、外观样式、结构等,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这些“百变”的水井中,广州水井有多少种类?水井文化又有什么独特之处?我们可以如何认识广州地区的古代水井?
1、陶圈井
陶圈井是一种水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纪南城和燕国都蓟,在秦汉时期传入岭南地区,它是用用圆筒形陶圈一节一节垒接而成。如下图所示,就是其中一种陶井圈。
陶圈井
2、木井
木井是一种用木头建造的水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木板拼接成“井”字形井框,还有一种是将圆木剖开两半,刨凿成半圆形凹槽再拼接成圆筒形井框。
3、砖井
秦汉时期,砖井开始在岭南地区流行起来。早期建造砖井的材料是按设计好的尺寸来烧制的,形状非常固定,以弧扇形为主,这种形状的砖可以把井圈拼接的比较完美。
南越国食水砖井
4、土井
土井是一种非常原始和简单的水井,由于井圈比较容易塌陷,一般使用时间较短。它是由人工就地掘土而建造的水井,井口有方有圆,宽度一般在2米左右,深度一般由地下水层高低来决定。
5、瓦片井
用瓦片砌成的水井被称为瓦片井。在岭南地区,用瓦片井主要流行于东汉和刘朝时期。
瓦片井
6、竹圈井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竹圈井,在水井内竹子围起来,古人在土坑内用编织好的竹篾圈支护井圈,形成竹圈井。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岭南地区,竹圈井依然流行。
明代晚期人工开凿的竹圈井
7、石井
石井是一种用石块或者石板建造的水井,形式多种多样,岭南地区在唐宋时期开始流行这种水井。从石井里打出来的水,甘甜清冽,非常好喝,味道与泉水不相上下,非常适合煮茶。这种石井的流行,可能跟当时流行的饮茶风尚关。
石井
8、瓦圈井
明清时期,瓦圈井在广州地区非常普遍,当地居民大多使用这种水井。这种水井的井口比较小,但是深度比较深,四周用特制的板瓦建造,使得瓦圈井既耐用又美观。
明清时期的瓦圈井
此外,我们发现广州的许多风景名胜都与水井有关,比如著名的大通烟雨、琪林苏井、浮丘丹井等,都与水井有关。
大通烟雨是宋、元、明、清时期的风景区。大通寺是古代广州的名寺,始建于五代,全称大通慈应禅院,寺内有井,每当风雨欲来之时,井内云烟翻滚,蔚为奇观,故称“烟雨井”。
琪琳苏井是明代的风景园林。相传明代玄妙观内有一口井,是苏东坡寓居广州时所凿,故名苏井。琪琳是指观前山门树有历代名人题咏及重修观庙的碑刻,因此名噪一时。
浮丘丹井是清代的风景园林。传说葛洪曾饮珊瑚井的水,有海神献珊瑚得名。明清时将这个地方开辟为游览区,井旁有野生莃莶草,游人视如灵芝仙草。
水井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能引发文人墨客的思古之情,水井中蕴藏着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历史总是可以以井为证,以史为鉴,使逐渐退出城乡生活的水井,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辉,成为人文景观的载体。
近期热文: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
这些来自三星堆遗址的古蜀秘宝,都是重量级国宝
中国包子发展简史
中国的镇国之宝,您都知道几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