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3)》(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引擎,而且是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
《报告》在实践层面分析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亟须突破的关键问题。《报告》通过研究发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以下问题:企业创新水平整体不高,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仍相对不足,研发实力有待增强;产学研合作有待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亟待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创新优势,科技创新产业化水平不高;津冀产业化资源支撑不足,制约北京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三地创新梯度悬殊、“核心-外围”特征明显且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创新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北京创新资源服务津冀的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
对此,《报告》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多措并举、协同合作,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创新资源与科研成果开放共享,带动津冀科技创新水平加速提升;提升科技成果对接效率,促进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落地转化;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能力建设,助力津冀产业优化升级等。
《报告》还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创新,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创新群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京津冀地区仍面临区域内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融合不充分、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三地协同创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以创新群落建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突破三地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京津冀三地要以创新驱动的方式“做大蛋糕”,以协同发展的方式“分好蛋糕”,充分利用各自的创新优势,优化创新分工布局,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十年。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20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联合组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刚刚在北京揭牌成立,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市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在会上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不仅谋划了未来3年的行动计划,也确定了到2023年底前要落实的45项任务,同时还成立了15个专题工作组。
刘伯正表示,京津冀要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并在四个方面重点破局:第一是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协同创新方面,特别是要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第二是在改革创新和开放方面,比如现在京津冀都有自贸区,这些自贸区要联动,要一地创新、三地互认,把“盒子”打开,真正实现体制机制、政策标准等一系列的突破;第三个是在城市群联动以及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治理方面作先行;第四是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要作示范,这方面河北任务比较重,产业结构过重,能源结构偏煤。
记者 张阿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