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科研机构希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企业希望通过科技进步获得发展优势,但要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仅有这‘两头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成果转化迫切需要强化包括交易平台、专业人才等在内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作为一线科研人员,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带来了关于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技术要素市场的提案。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5.4%,其中企业为46.8%、科研单位为15.6%、高校为3.0%。相较2020年的数据,高校的专利产业化率降低了0.8%。
司徒国海分析,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利产业化率较低的原因,不是专利的技术含量不够,也并非专利技术前景不乐观,而是因为高校和科研单位产出的新技术,其成熟度不足,难以实现产业化。
调研中,司徒国海发现,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旺盛,但高校、科研院所作为供给侧却往往难以实现与企业的直接对接。在创新链层面,重大原理突破以及应用方案验证研究,是科研单位和高校研究人员的主要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科研单位、高校产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企业用不了、接不住。
“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并不是由于政策扶持不够、企业创新意识不足、成果需求不旺等因素导致的,而是由于成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不够坚固,转化环节和链条还不够完备。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帮助企业更准确地向科研机构、高校提出需求,更好、更快地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司徒国海表示。
在他看来,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我国需要加快建立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完善科学技术创新资源配置。
司徒国海认为,要想尽快建设该市场体系,加快推动建立能够有效嵌入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关键。这一新型研发机构要具备研发、转化、孵化和产业赋能等功能。
在组织机制上,新型研发机构要加大对产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包括改变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等。尤其要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大力培植企业内的科技资源。
司徒国海表示,只有让科学研究和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够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够推动产业的发展;有了强大的产业支撑,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技术的进步。